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傳統的碳匯交易機制雖然對減緩氣候變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往往僅關注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難以全面涵蓋生態系統的復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因此,一種新興的環境金融工具——生物信用 (Biodiversity Credit) 應運而生,並逐步發展成為推動生態補償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機制。
生物信用是一種量化與補償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市場機制,旨在透過科學評估與經濟誘因,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復育。其運作方式包括對特定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基線評估,量化開發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並透過補償措施確保生態價值的維持與提升。這些措施可能涵蓋棲地修復、物種保護、生態連結性維護及環境教育等多方面,確保生物多樣性的長期存續。
生物信用的概念可追溯至1990年代的生物多樣性補償機制 (Biodiversity Offset),其最早在美國、澳洲及歐盟部分國家得到實踐,例如美國的濕地補償銀行 (Wetland Mitigation Banking) 與澳洲的生物銀行 (Biobanking) 制度。隨著國際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在《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2010–2020) 與《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2022) 中皆強調市場機制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此外,歐盟於2016年推動「無淨損失倡議」(No Net Loss Initiative),而世界銀行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等國際組織也積極促進生物信用市場的發展。
目前,生物信用制度正逐步獲得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重視,許多企業自願購買生物信用,以提升企業社會責任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SR) 及獲取社會許可 (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 SLO)。同時,國際銀行與投資機構亦開發「生物信用債券 (Biodiversity Bonds)」,吸引資本投入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信用的市場化機制不僅能補足碳匯交易在生態保護上的不足,還能透過多元生態指標(如物種豐富度、棲地連續性、生態功能等)提升環境保護的全面性,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更具整合性的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創新環境永續機制:生物信用國際研討會」(Innovative Mechanism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diversity Credits) 應運而生。
本研討會旨在建立亞洲生物信用領域的國際交流平台,探討各國生物信用機制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並促進學術界、政府機構、企業與環保組織的跨領域對話。透過各國專家學者的分享,與會者可深入了解生物信用的實踐經驗、挑戰與機會,並共同探討如何在亞洲推動適合當地生態與經濟條件的生物信用機制,進而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價值的落實。
本研討會特別安排一個時段「臺灣生物信用與環境永續:政策與實踐」,邀請國內產官學專家學者,針對臺灣生物多樣性發展及高山生態復育進行討論,另外,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所有亞洲知名大學都將依照以下兩個主要議題進行專題演講:
1. 生物信用MRV、案例或森林生物多樣性 (MRV of Bio-Credit, Case Study of Bio-Credit or
Forest Biodiversity)
2.
森林經營在淨零碳排所扮演的角色 (The Role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Net-Zero)
透過亞洲不同國家大學學者的演講與討論,我們期待促成更廣泛的跨國合作,推動亞洲區域內的生物信用發展,使其成為支持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金融工具。